產品描述
生活習性/鵪鶉
鵪鶉一般在平原、丘陵、沼澤、湖泊、溪流的草叢中生活,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。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,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,巢構造簡單,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,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,巢內墊物厚約1.5厘米,很松軟,直徑約10厘米,產蛋7~14個,卵呈黃褐色。具褐色斑塊,蛋平均大小為 30 × 24毫米。鵪鶉主要以植物種子、幼芽、嫩枝為食,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。受驚時僅作短距離飛翔,又潛伏于草叢中。遷徙時多集群。
養殖技術/鵪鶉
鵪鶉育雛期的飼養管理
鵪鶉
1、開水與開食:出殼雛鶉應在24小時內吃到溫水,補充體內所耗水分。 遠距離引種是,應在飲水中加5%~8%的葡萄糖,第3天在飲水中加0.01 %的高錳酸鉀。飲水后即可開食,在粉料中添加0.1%土霉素粉,以防白痢發生。一般每天喂6~8次,也可任其自由采食,不得無故斷水與斷料。每日每只平均采食量:3日齡3~4克,5日齡5~7克,7日齡9~11克,11日齡13~15克,15日齡16~18克。2、日常管理:①0~4日齡常表現出逃竄的野性,加料、喂水要當心。 ②飼料與飲水保證供應。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,防止飲水沾濕絨毛。③勤于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、濕度、通風、光照。④勤于觀察雛鶉的動態和排糞情況,檢查并調整好密度,防止啄癖發生。⑤做好防鼠害、獸害和防煤氣中毒工作。⑥定期稱測體重與檢查羽毛生長情況。⑦做好各項記錄和統計報表。
指15~35日齡(蛋用鶉)或40日齡(肉用鶉)仔鶉的飼養管理。種用仔鶉均實行限制飼喂。肉用仔鶉(含淘汰的種用仔鶉)至育成期結果(有時經育肥)時上市。公鶉性成熟早于母鶉10~14天,但體重低于母鶉,至40日齡左右便 有求偶與交配行為,其標志還表現在泄殖腔腺已發達并分泌泡沫狀物。種用仔鶉多在5~6周齡進行選種,編號登記后轉入種鶉舍。 肉用鶉基本上采用蛋用鶉的管理原則,只是其飼養標準較高,有些單位采用雛火雞的飼糧,效果尚可。歐美國家采用“平-籠”結合方法,即前期平養,20日齡后籠育,也有的于25日齡后再轉入育肥籠育肥。其籠高12厘米,80只/㎡,暗光照,籠頂采用紗布或塑料網。飼糧中可適當摻加能量與油脂飼料。 在管理上應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靜,嚴防各種應激而致驚群,公母鶉應分籠飼養。定期飼喂,喂后遮暗,為此可采用間歇光照制,即1小時照明、3小時黑暗,可獲得較高活重、成活率,降低料肉比。
種鶉及商品產蛋鶉的飼養管理原則基本相似。而蛋用型與肉用型種鶉的飼養管理則有各有特點。1、轉群:育成母鶉至35~40日齡,約有2%左右已開產時應予轉群,以熟悉新環境。較好在夜間進行轉群,及時供應飲水和種鶉飼料,保持安靜。在轉群的同時,按種鶉要求再進行一次嚴格選擇。2、產蛋規律與利用年限:產蛋鶉每天產蛋的時間主要集中于午后至晚上8點前,而以下午3點、4點為較多。 在籠養情況下,種母鶉利用年限為1~2年,但一般多采取“年年清”,育種場可利用2~3年,但實踐中采種時間僅利用8~10個月,以確保種蛋質量。 商品蛋鶉僅利用10~12個月。生產中應主要考慮產蛋量、種蛋合格率、受精率及其經濟效益和育種價值。3、強制換羽:如利用第2個產蛋周期,需實行人工強制換羽。一般自然換羽時間長,換羽慢,產蛋少且不集中。實施方法:停料4~7天、黑暗,迫使產蛋鶉迅速停產,接著脫落羽毛,然后逐步加料使之迅速恢復產蛋。從停飼到恢復開產僅需20天。飲水不可中斷。必須淘汰病、弱個體。4、日常管理要點:①要保持飼料與飲水的正常供應,并據產蛋率、 氣溫調整飼糧。②防止子宮外翻,注意控制體重與膘度。③在夜間與早晨各集蛋1次, 應采用蛋托分裝,防止堆壓破損。④防止各種應激,嚴防獸害。⑤做好日常記錄和統計報表工作。
您是第3142236位訪客
版權所有 ©2025-09-26 魯ICP備2025140198號-1
山東儒成食品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.
技術支持: 八方資源網 免責聲明 管理員入口 網站地圖手機網站
微信號碼
地址:山東省 濟寧 嘉祥開發區
聯系人:葛經理先生(經理)
微信帳號: